织梦58
  •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 员工风采
    • 员工风采
  • 招聘信息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联系我们
行业新闻
联系方式CONTACT 

当前位置: 官网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新闻人的底色:写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华诞之际

id="artibody" data-sudaclick="blk_content">

  我国最闻名新闻学府的精力暗码。

  1943年,重庆北碚。转战“陪都”的复旦校舍里,几十名新闻系师生正聚在一同谈论一件事——系训。

  教授王一之提出“浑然一体”。纷繁说好。通俗易懂,新鲜生动。并且,“新闻记者的确应该和公民站在一同”。

  但陈望道不响。眼看就要举手表决,这位《共产党宣言》的译者、语言学家、新闻系主任、“复新通讯社”的社长说了4个字:“好学力行”。

  他显着想起了《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或许也想起了自己的前人谢六逸。1929年,复旦新闻系的开创系主任亲身拟定了《复旦大学新闻系简章》:“示以正确之文艺观念,复导以新闻修改之规矩,庶几润泽报章,辅导社会,言而有文,行而能远。”

陈望道所题的“好学力行”。(材料相片)陈望道所题的“好学力行”。(材料相片)

  好学力行。言语一出,全场安静下来,如同遽然间有所觉悟——学以致用,求真务实,更是新闻实质。

  从那时起,直至今日,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闻系搬了不下5次家,换过12位“掌门人”,发出了上万张结业证书,建制从“系”变成了“学院”。这是全国首开“部校共建”先河的新闻院校,亦是罕见的将本科生先往外系“赶”,接受了跨专业教育再回来学新闻的新闻院校……

  2019年秋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迎来90周年院庆。当年“润泽报章,辅导社会”的办系抱负,历经年代变迁,亦不断有新内在注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现任院长米博华说,今日的“复旦新闻”,方针是“尽力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达教育事业的领跑者,建造具有一流质量和一流影响力的世界闻名新闻传达学院。”

  就和“新闻”这个东西相同,新闻系的方方面面,改动不居,每天都是新的。

  但改动中,仍然有一向未变的气质,有一向高悬的系铭——“好学力行”。

  这是我国最闻名新闻学府的精力暗码。

  一

  “7713”班级群,系友朱大建一遍遍发着90周年院史文物展向系友搜集文物的咨询。

  77是入学的年份,13指代新闻系。这是高考康复后接收的榜第一批四年制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共59人,年岁最大与最小者相差15岁。此刻,院庆现已近在咫尺,搜集似无斩获。

  “院里对7713的文物寄予厚望。自己羞愧,一件也找不到。”9月21日,朱大建在群里写道。

  之前一向没响的罗际明,重复酌量,发出了这样一段文字:“这次搜集文物,我引荐咱们4位同学(陈明贵、罗晓岗、李北海和我)协作的结业论文及原始查询材料。前些日子,我受另三位同学之托联络学院领导,想当面谈谈此事……”

  这份有些特别的“结业论文”,在院史上是留下一笔的。1981年下半年,大学四年的终究一个学期,即将结业的4人萌生了查询讨论“记者成才之路”的主意,便从全国挑选了其时颇有名望的100位记者,包含范敬宜、郭超人、阎吾、南振中、周瑞金、金凤等,寄去了特别规划的查询问卷;又在上海选了新闻界长辈赵超构、徐铸成、陈虞孙、陆诒、王中、王维、马达等等,登门采访。

  忙了几个月,终究构成一本51000字的查询陈述《记者成才之路初探》。撒播的故事版本是,当年的新闻系主任王中教授读后极为赏识,决议免了四人的结业论文。近40年后,罗际明对记者解说,“并不是免了论文,而是特批查询陈述作为咱们4人的结业论文。”

论文封面。王潇摄论文封面。王潇摄

  他一度并不觉得这是件多大的事,也就迟迟未对“文物展”的搜集令作出反应。在他眼里,这份没有硬性要求、朴实自发完结的陈述,本来算不上是什么“文物”——在那个年代,这清楚是一种常态。

  那是一个对“名记者”有浓重情结的年代,体现在新闻学子身上,既是“探”名记者的“路”,更在本身的仿照和测验。罗际明的同班同学们曾拿出过多个引起反响的学生著作。

论文的四位作者本年夏天在广西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明贵、罗际明、罗晓岗、李北海。(罗际明供给)论文的四位作者本年夏天在广西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陈明贵、罗际明、罗晓岗、李北海。(罗际明供给)

  他们的学弟、学妹,则办过风行复旦园的油印小报。再后来,复旦的学校媒体成规划呈现,其间半壁河山来自新闻学院;再后来的学生们,做起了纪录片、微信公号、短视频……几天前,一群“95后”学生送给新闻学院的院庆礼物,是一份彻底原创的《数读新院ers》。从数十年的数据材料里,他们发现了复旦新闻学院重名率最高的姓名、结业生最喜欢的去向,还有最常呈现在复旦新闻学子姓名中的字。

  能做这些,首要得益于讲堂内的日常操练。2014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全国新闻院校中榜首个开出了数据新闻与可视化课程,并很快将其清晰为本科生必修课。学生们有必要学会发掘、清洗、剖析数据,也要会写一些代码。而在报纸的鼎盛时期,新闻系本科生必修课《新闻修改》的期末考试,便是做一份报纸——从选题发掘,到采写稿件、拍照图片,到编列版面直至付印,一切环节均由学生一手包办。

  当然还有观念的“灌注”。一位已身居领导岗位多年的系友,至今难忘30多年前刘海贵教授的一堂课。当天瓢泼大雨,上课铃响,刘海贵遽然宣告,请学生们马上跑出教室,在方圆一公里范围内每人采制一篇有价值的新闻稿件。

  两节课后,浑身湿透的学生带着习作回来了。从头在教室里坐定,刘海贵沆瀣一气他们,当教师的其实也疼爱孩子,“但今日这场操练,想沆瀣一气你们的是,日后真当了记者,每遇有价值的新闻工作发作,不要说是下雨,便是天上下刀子,你们也得在榜首时间赶到现场。这是记者必备的素质。”

  二

  某种意义上,进复旦新闻学院的学生,便是注定要与“实践”结缘的。

  作为新闻史专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最垂青的,是“实践”二字。他常常征引的例子是,复旦新闻系前期学生之一、日后的拍摄名家、名教授舒宗侨,当年本科没有结业,现已被报馆招去当了记者。“那个时分,教师也在外面干活,学生也在外面干活,实践品质是十分强的。”

  作为新闻理论专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最垂青的,也是“实践”二字。

  生于1946年的李良荣,在复旦任教近40年,带出了200余名研讨生。其所著的“复旦版”《新闻学概论》,是我国最热销的新闻理论教科书。从2002年复旦大学出书社首印以来,迄今已出到第6版,印刷50屡次,发行量近百万,这还没算上其前身——高等教育出书社的《新闻学导论》,以及更早的福建公民出书社的《新闻学概论》。

  但最令李良荣满意的不是教材的销量,却是自己在理论研讨中激烈的实践志向。“你有必要站在实践的最前沿,回应他们(业界)的困惑。”他说,“假如不能与实践结合在一同,理论毫无用处。”

  时钟倒推半个多世纪,在李良荣出生前一年,现已提出“好学力行”的陈望道,正在倾力将其落至实处。1945年4月,由其建议、社会募捐筹建的复旦大学新闻馆完工。陈望道在完工典礼上说,在我国,新闻教育机关急需处理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怎么充沛教育的设备与内容,使“有志新闻事业的青年更能学以致用”;二是怎么与新闻事业机关获得更亲近之联络,使“学与用更不至于脱节”。

1952年7月,摄于复旦大学新闻馆前。自左至右:前排,舒宗侨、王昌孝、陈望道、朱振华:第二排,张允若、俞康成、曹孚;第三排,张四维、蒋孔阳、余家宏、曹亨闻、黄纯初;终究一排,陈望道校长的通讯员、杜月邨、赵敏恒。(材料相片)1952年7月,摄于复旦大学新闻馆前。自左至右:前排,舒宗侨、王昌孝、陈望道、朱振华:第二排,张允若、俞康成、曹孚;第三排,张四维、蒋孔阳、余家宏、曹亨闻、黄纯初;终究一排,陈望道校长的通讯员、杜月邨、赵敏恒。(材料相片)

  “筹建新闻馆,便是想测验处理榜首个问题的一部分,以为处理第二个问题的根底。”为示抱负,新闻馆特别挂了两幅字——馆内是系铭“好学力行”,门口则是一副对联:“复旦新闻馆,全国记者家”。

  后来的人们,对此各有了解,“记者家”,是培育全国记者之“家”,亦是全国记者具有一起归属感的“家”。某种意义上,新闻系是没有围墙,也不该有围墙的——作为“全国记者家”,归于新闻学子的讲堂,应当是“全国”。

  尔后几十年,复旦新闻人一向以自己的探究,拓展“全国”的鸿沟。而在21世纪之初开端的一场革新,更直接地将“学院”与“全国”连在一同。

  2001年,上海开创“部校共建”机制,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整合业界、学界资源,共建新闻学院。

  一个直观的改动是,新闻学院的学生们有了一批“校外导师”,并且能以至少每周一次的频率,听到来自业界的“新闻传达前沿讲座”。而“学院派”的师生们,亦有许多时机直接走入媒体安排内部,在榜首线参加实际、直击“全国”。

  18年后,“部校共建”成为通行全国的办学范式。在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履行院长张涛甫看来,新闻学院开展离不开准则立异,而其间,“‘部校共建’机制奉献尤为杰出”。

  三

  张涛甫自己是“部校共建”的直接受益者。2013年,他曾在文汇报国内部挂职副主任,参加策划多项严重报导。

  与他相同,不少中青年教师都有相似“在外面干活”的阅历。学生也是。张涛甫的弟子陈禹潜本年刚刚直升硕士研讨生,早在本科二三年级时,这位“95后”和自己的多位同班同学,现已在沪上甚至全国的干流媒体宣布时事谈论数十篇,成了媒体圈小有名望的“特约谈论员”,甚至还出书了一本著作集。

  对从前埋首书斋的学者们来说,一线体会所带来的感触是彻底不同的。既教理论课、也教实务课的张涛甫一度感到,课上谈选题策划、新闻把关,光讲理论,学生听不进去。而“部校共建”让他们有了改动的时机。

  “新闻阵线在议论什么,新闻讲堂就要教什么,这要求咱们去一线调查,靠近实际问题。”张涛甫说。

  一起,共建也是双向的,处在变革转型期的一线媒体人会有困惑和怅惘,学者们能够给予智力支撑和关怀,亦可由此启示更开阔的研讨视角、并供给鲜活的研讨问题。

  正是这样的意义上,“新闻学院会像一个家”。而在许多方面,“部校共建”所要赓续的,也是几代新闻人一向探究的路途。

  陈望道主政的年代,新闻系每周六晚上举行“新闻晚会”。每次晚会一般有一个主题,比方“新闻与政治”“我国将向何处去”“咱们的出路安在”等等,或座谈、或陈述、或争辩。

在重庆时期,新闻系学生所制造的本系介绍。这一页上的“好学力行”是学生将陈望道题字描下制成。王潇摄在重庆时期,新闻系学生所制造的本系介绍。这一页上的“好学力行”是学生将陈望道题字描下制成。王潇摄

  其实,有屡次“新闻晚会”,便是中共复旦地下党支部以复旦大学新闻学会的名义安排的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自己的前进建议。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日后复旦新闻系的底色——上世纪50年代起的适当一段时期,新闻系教育设置的重头是“两典一笔”。“笔”意谓采写实践,“两典”之一,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

  几十年后,“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被视为“部校共建”的重中之重。2001年起,童兵教授领衔安排课程团队,推出全院本科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维》,很快成为复旦、上海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2019年,复旦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维》教材出到了第三版,课程也有了“升级版”——2018年春季学期, 12期“新年代的我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举行;2019年,第二轮扩大到全市6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师生。

  还有许多时分,复旦新闻学子的讲堂,搬到了我国广袤的大地上。

  上海浦东机场,6位大一学生榜首次以记者身份离家远行。名为“记载我国”的暑期实践,意在知行合一,让学生们“以眼睛记载我国,以脚步测量神州”。

  本年的主题是“大国工程”。此前,新闻学院的学生们已有3年“记载”的阅历。2016年的项目主题是“打赢扶贫攻坚战”,2017年是重走80多年前西南联大西迁之路,2018年则是留念变革开放40周年。对许多人来说,这似乎是一场对话——与巨大而杂乱的实际对话,亦是与前史对话。

  他们的先贤早就沆瀣一气过他们,复旦新闻系的学生,要“有胆有识、学有专长”。方针,也是8个字:“宣传真理、变革社会”。

  四

  这位先贤便是终年穿戴一件疙疸布灰长衫、被学生唤作“夫子”的陈望道。

  陈望道寡言少语,加上又是一口浙江义乌话,实不易懂。但当年学生邵嘉陵对他的了解是,“有人以为新闻系系主任有必要是谈锋拔尖的政治活动家,他却不是。他是实干的政治思维家”。

  为什么要设新闻系?长期以来有“新闻无学”的说法,但对这种说法,从前期创立者到现在的学院教师,都不认同。

  1929年新闻系草创时,谢六逸慨叹其时的新闻界不遵新闻价值:“暑天数十万的上海闸北住户,不知什么原故,遽然有两天没有一滴自来水,报纸上没有只字的记载。可是某姓有姊氏逝世而妹往填房的新闻,却很有力地登载出来。”

  “未受文艺熏陶之新闻记者,记事则枯燥无味,词章则投合下贱心思,于社会教育了无牵涉。本系之设,即纠正斯弊。”他写道。

  1929年,新闻系独立成系,运用“新闻学系”。虽一字之差,却可窥见办学旨趣的改动,有愈加注从头闻学术研讨的意味。创系后的办学实践,也充沛印证了这一点。

  前期的新闻学系课程由四方面组成:“底子东西操练”,包含本国文学、外文、心思学、统计学等;“专门常识灌注”,包含报学概论、修改、采访、照相绘画、印刷等;“辅佐常识旁助”,包含政治、社会、法令、经济、交际等常识;“写作技术操练”,包含谈论操练、通讯写作、速记术等。

  1942年夏,陈望道接任系主任,便进行课程变革,将学生按爱好分红不同小组,如文史哲组、财政金融组、政治交际组等,学生依据分组,选修不同课程;与此一起,又约请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范畴、不同学术门户、不同政治立场的学者前来新闻系开讲座、授课。

  与之相照应的是,本世纪初复旦新闻学院拟定并实行了“2+2”的培育计划和形式,即把四年制培育和课程分为两阶段:榜首阶段(榜首、二学年)需在经济学方向、法学方向、社会学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等方向中任选一个,按所选方向学习;第二阶段(第三、四学年)按新闻传达学科专业的培育计划和课程设置学习。来自业界的反应是,这一计划的施行,使学生结业上岗今后适应性强,且潜力十足。

  教材是课程的根基、是东西,也是延伸,能反映出年代的需求。在新闻学院(系)90年的前史中,已出书的新闻教材累计达200余本,近40套。这还不包含许多因为社会所需而在国内广为撒播的内部自用教材。

  2019年10月,第一批国家教材建造要点研讨基地在北京授牌,新闻学教材建造基地,花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院第五代教材出书现已锋芒毕露。

  复旦新闻学系从不抱残守缺。对传达学的引入及理论研讨,自一开端就融入到新闻学研讨中,二者没有发作任何冲突,在传达学大师罗杰斯看来,“与美国的状况彻底不同”。

  传达学大规划引入国内是在1981年。简直是在同一时期,王中就将一向沿袭的新闻界说,即“新闻是新近发作的现实的报导”,修订为“新闻是新近改动的现实的传布”。这种中西并包的开阔的学术视界,在宁树藩、丁淦林、李良荣等其他复旦学者治学上相同十分显着,且沿传至今。

  90年院庆之时,一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学术丛书面世。米博华在该丛书的序中写道,新闻传达学具有高度使用价值,但不意味着这个学科开展能够脱离结实根底。

  “不能把新闻传达学教育看成是一种简略的劳作技术或专业培训,其背面是政治、经济、文明、社会等许多学科穿插的巨大学术系统”。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传达学是一门科学,并且“很可能成为这个世纪独步一时的最前沿学科”。

  五

  2019年秋天,三年前回到母校任教的“8013”本科生、前FT中文网总修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安排着两个展览。

  院庆前一周,“17世纪后中外珍报展”先行开幕。张力奋特别为展览取名为“前史的草稿”。经过90份全球各地网罗而来、横跨300年人类文明史的报刊里,他企图呼吁观者“继承祖先的呼唤,勿忘新闻的胎记”。

布展期间,罗际明来送材料。他感谢张力奋让这些前史物件从头展现出价值。王潇摄布展期间,罗际明来送材料。他感谢张力奋让这些前史物件从头展现出价值。王潇摄

  而在新闻学院图书馆内,11月2日开幕的“院史文物展”,供给了另一种“草稿”。

  除了罗际明们的那份查询陈述,这儿还有开创系主任谢六逸的聘任书、新闻系前史上简直一切重要教授的手稿、曾用来编印报纸习作的油印机、解放日报暂时采访证、里根来复旦演讲时的座位表、沪上闻名突发新闻记者曾随身携带的4部手机、一扇某教授办公室的房门……

  每一件背面,都是一个故事,而每一个故事,导向的都是前史深处的回想,甚至一种特别的归于“复旦新闻人”的价值观。

  “新闻教育,归根到底是人文教育。”张力奋说。这个秋天,回想的滋味滋润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校,其实也从未远离这个学校。

油画《教授们》(材料相片)油画《教授们》(材料相片)

  四年前,新闻系77级学生捐献母校的油画《教授们》,现在挂在新闻学院201教室的后墙上。画中记载着1988年首届新闻学博士论文辩论的景象,辩论委员是余家宏、钱维藩、张隆栋、舒宗侨、宁树藩,清一色的学界泰斗;在他们身旁拄着拐杖的,是导师王中。

  新闻学院副教授伍静每周在201讲课。“无形的影响便是,让我更深地认识到,上课是一位大学教师最崇高的工作和责任。”站在讲台上的她,昂首就能看到那幅油画,“对一名教师来说,假如他上课的景象多年后还会被学生不时想起、记住,那就够了。这比多发少发一篇文章重要得多。”

  在更多人的回想里,那一代常识分子所留下的,有大师风仪,还有新闻人的风骨。77级学生、日后成为新闻学院教授的程士安记住,王中不时提示他们的话是,“把脑袋长在自己的膀子上”。

  王中最满意的弟子李良荣则说,教师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不是详细观念,却是看待问题的方法,以及更重要的——对真理的坚持。

  王中不断沆瀣一气自己的学生,做新闻工作,不论是研讨理论仍是从现实践,都有必要有正义感,要有不惜牺牲,为追求真理而斗争的勇气。他说,“你能够缄默沉静不讲,可是你讲的话,必定要讲真话;你能够失口,但不能随声附和,不能为到达某种意图去投合他人说话。”

王中在上课。(材料相片)王中在上课。(材料相片)

  1982年9月进新闻系的范建生,记住王中榜首次为他们上新闻理论课的景象——1983年上半年的一全国午,满头银发的王中由李良荣陪着,拄着拐棍,颤颤巍巍来到教室。坐定后,他手指哆哆嗦嗦地夹一支烟,笑咪咪看着我们。问寒问暖几句后,在黑板上写了“为人、治学”四个大字。

  “为人、治学这是两个底子的问题。做好这两点,就能够无愧于一生了。”

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员工风采| 招聘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利来国际w6608利来国际w6608-利来国际w66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